2021-01-08 14:19
01牡蛎主产区及产量的空间分布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蠔)、生蚝、蚵仔等,是一种广布性双壳贝类,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世界沿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产量高居贝类之首。
中国拥有丰富的牡蛎资源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悠久历史。南方沿海一些地区的先民们早在汉朝时就掌握了插竹养蚝技术,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牡蛎产量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更是呈现出快速大幅提升的态势,2017年占到了全球的83.29%,2018年再创新高,达到513.98万吨(附件1)。
图1. 主要牡蛎种类在中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给出的数字,我们绘制了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的空间分布图(图2)。有必要说明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虽然没有提供河北和天津的牡蛎产量数据,但是,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秦皇岛和天津综合实验站报告,两地均出产牡蛎。长牡蛎养殖2017年前后在河北省兴起,目前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5万亩和1.00万吨。天津虽然没有开展规模化的人工养殖活动,但多年来野生牡蛎年上岸量大多维持在0.30万吨左右,其中的大部分作为半成品都被销往山东乳山进一步育肥。
图2. 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的空间分布
长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北方俗称“海蛎子”,其空间分布北起鸭绿江口南至江苏连云港周边海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种类,2018年产量达到124.11万吨,占当年全国牡蛎总产量513.98万吨的24.15%。其中,山东是产量最高的省份(93.32万吨),占2018年全国长牡蛎产量的75.20%,辽宁以26.80万吨的产量紧随其后(21.60%),江苏的产量只有3.99万吨,仅占3.21%。福建牡蛎与长牡蛎的亲缘关系比其他牡蛎要近,两者之间能顺利杂交,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长牡蛎的南方姊妹种。长期以来,福建牡蛎一直被称为葡萄牙牡蛎(俗称“蚵仔”),主要分布在地处中国东海区的浙江、福建及粤东地区的潮间带及潮下带浅水区,是闽浙两地的主要养殖种类,也是产量最高的牡蛎。2018年福建牡蛎产量增加到211.72万吨,在全国牡蛎总产量中占比41.20%。其中,仅福建一省的产量就高达189.42万吨,占全国牡蛎总产量的36.85%,是2017年中国大陆以外其他所有经济体合计产量97.89万吨的2倍以上(附件1),浙江贡献了剩余的22.30万吨,其中可能还包含少量熊本牡蛎的产量(具体数字不详)。
香港牡蛎,也就是南方沿海居民俗称的“白肉”、“大蚝”,主要分布在地处中国南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在福建部分河口地区也可能见到其踪迹,是两广沿海地区的主要养殖种类,其产量仅次于福建牡蛎。2018年,香港牡蛎产量达到了175.18万吨,在全国牡蛎总产量中占比22.21%。其中,广东(114.15万吨)占比高达65.16%(其中可能包含部分粤东地区出产的福建牡蛎产量),也超过了2017年中国大陆以外其他所有经济体的牡蛎合计产量,广西贡献了63.61万吨(36.31%),海南的产量几近可忽略不计,只有0.39万吨。
近江牡蛎,因其软体部呈暗褐色,中国南方沿海渔民因此称其为“红肉”,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河口水域。2017年国家贝类产业体系有关专家在黄渤海水域重新发现近江牡蛎自然种群,为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会同当地政府上报山东省委省政府,得到省委书记的批示。随着高端牡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近江牡蛎养殖活动也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此外,有必要说明的是,2007年以前,文献提及的近江牡蛎实际上是俗称“白肉”和“红肉”牡蛎的统称,只是近些年来学者才将其界定为两个独立的物种,即“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两者外部形态接近,都为巨蛎属的大型种,前者为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后者为河口性广布种,从北温带、亚热带到热带海域都有分布。
此外,两者解剖结构等也有明显差异,且近江牡蛎壳型常依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熊本牡蛎是闽浙两地沿海潮间带除福建牡蛎外的另一常见种类,两者共存于某些海区,在江苏南通潮间带也有大量分布,南通以北则未见其踪迹。熊本牡蛎养殖在浙江有一定的规模,在福建、广西与广东也有零星养殖。此外,还有一种分布在浙江舟山海域的巨蛎属物种日本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也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但目前尚未开发。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1按产量高低列出了2018年中国牡蛎总产量和各省级行政区牡蛎产量及其对全国牡蛎总产量的贡献。
补充说明的是,2000~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从期初的329.20万吨增加到期末的513.98万吨,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呈递增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52%。同一时期,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产量分别从81.31万吨、155.90万吨和91.99万吨,增加到146.41万吨、189.42万吨和178.14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1.09%和3.74%。另外,附件1较为详细地比较了2007~201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牡蛎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