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4:45
牡蛎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俗称蛎黄、海蛎子和生蚝。一般来说,牡蛎和生蚝是同一物种,但在中国南方多数称为生蚝,在北方常被称为牡蛎。一些专家认为生蚝属于牡蛎的一个分类。中国人吃牡蛎已有几千年历史,汉代就有养牡蛎的记载。牡蛎在中国分布广泛,从北部的鸭绿江到南部的海南岛。乳山牡蛎因其独特的海况和气候环境,体积大、肥力高、肉质好、味道鲜美。2008年11月,“乳山牡蛎”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公告,成为地理标志商标。
12月,正是乳山牡蛎肥美的时节,今年牡蛎更是喜获丰收。然而难以想象的是,去年的利奇马台风还造成牡蛎减产,转年就丰产更属不易。
正因为牡蛎养殖要“靠天吃饭”,乳山市才在全国首个试点牡蛎养殖保险(后确定为牡蛎养殖风灾指数险,下称“牡蛎险”)。到了今年,牡蛎险更给了养殖户信心,维持养殖规模、稳定了供给。下一步,乳山还将为牡蛎险开展招投标,从中筛选出最能保障养殖户利益的产品。
“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12月3日上午,乳山吉星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厂区内一片忙碌,一批牡蛎刚刚收获出水。合作社负责人焉军旗挑了一块撬开检查:“今年这牡蛎不错,肥,产量也还行。”
然而就在去年,乳山的牡蛎却遭受了不小的损失:8月份,利奇马台风来袭,风浪破坏了不少网箱。“养殖牡蛎最怕风浪,小风浪会挤碎蛎壳,大风浪会直接把浮标网箱从海里甩到岸上。”焉军旗说当时吉星也遭了灾,损失难以估量,“当时我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就怕风浪再起来。”
与其他一些农产品不同,牡蛎养殖所用的浮标、缆绳、网箱等价值不菲,这意味着如果当年受灾严重,来年复产就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一些养殖户还背负了贷款,如果今年遭了灾,贷款还不上不说,复工更无从谈起,继而影响牡蛎产量。”乳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谭林涛如是介绍。
正因如此,乳山市才从2017年开始试点牡蛎险,并成为全国首个推出该险种的地方。
办保险,依靠多方联动
根据相关工作方案,牡蛎险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确权海域养殖的牡蛎作为保险标的,在保险期内,养殖户由于风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险公司根据约定的风力指数赔付。
如此一来,养殖设施就有保险公司作保,即便有风浪破坏,起码能保障来年复产的启动资金。
然而知易行难,牡蛎险推广依然有阻碍,“养殖户缺乏保险意识。”焉军旗直言。他还以自己为例,“每亩保费是200元,我保了3000亩,光保费就60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他认为养殖户缺乏保险意识的原因之一,在于保费负担过重。
此外,他对理赔依据也有疑问:“有风和浪都会破坏养殖,但保险公司最初的方案,只是以风力为依据,而忽略了浪的影响。”
据谭林涛介绍,乳山专门成立了牡蛎养殖风力指数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让养殖户和保险公司各抒己见,论证牡蛎险的可行性,“最后保险公司采纳了养殖户的建议,采用了风浪指数做理赔依据。”
“最关键的,是确定了保费分摊比例:农户自负50%,市财政补贴50%。”他表示。
目前,牡蛎险的办理,已形成养殖户、保险公司、政府部门三方联动的格局:养殖户与保险公司接洽后,保险公司先去海渔局确认养殖海域确权问题,并根据结果与养殖户签订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再根据合同中保费等内容,通过市金融办,向市财政局申请补贴,确认后即拨付。
市场化运作,优中选优
今年2、3季度出现了风浪灾害,触发了理赔。
“风浪一停,保险公司就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细致的定损。我的赔付,也在8月28日及时到了账,一共是35 8607元。”焉军旗说。
谭林涛则表示,今年乳山市投保牡蛎险的养殖海域,全部触发了理赔,金额总计150余万元,“金额与养殖户保费自己负担的那部分相同。
焉军旗直言,牡蛎险保障的是来年生产,不能靠这个挣钱。“每亩赔付最高才5000元,但牡蛎一亩还有上万斤呢,风浪一来损失不可估量。”不过他话锋一转,“但每亩5000元的保金,足够来年复产基本的设施投入,购买缆绳、浮标、网箱是足够了。所以假如我头年遭了灾,哪怕损失再严重,第二年我还有东山再起的本钱。”
根据相关工作方案,牡蛎险的保金、期限、保费、承保方式、赔偿处理等,均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养殖户根据各保险公司条款自由选择。“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招投标,从中筛选出最能保障养殖户利益的产品。”谭林涛说。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保险种类不断更新和升级。除了传统的水产养殖死亡保险外,保险业还开发了天气指数保险、价格保险、水产养殖设施保险等。目前,随着农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希望通过养殖保险来防范和化解养殖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保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