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5:20
水产观察|后疫情时代,国内ASC水产品到了该“出圈”的时候了
ASC可持续水产,国内下一个水产“爆款”?
终于,ASC可持续水产品在本土化道路上的“困境”,好像要到头了。
2010年,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荷兰,负责制定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建立起一个健康的、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海产养殖尺度。2012年,ASC认知标识正式推出与消费者见面,带有ASC认证标识的海产品标志着其来自于负责任的养殖场,养殖和运输全过程可溯源,产品品质有保障。
很短的时间内,ASC就在国际市场受到广泛认可,成为水产行业值得信赖的黄金标准。如今,全球获得ASC认证的水产养殖场已经达到1250多家,超过23,750种产品在全球88个国家进行销售,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水产品。
而放眼国内,作为自1989年起,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0年居世界第一的世界主要水产品生产国,却受国内市场影响,中国ASC认证养殖场在2018年年底才刚刚突破两位数,几乎都是为水产品出口服务。
好在近两年,水产品作为食物中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逐渐被消费者认可接受,成为餐桌肉食的新主角,伴随日益成熟的冷链运输体系和电商系统,逐渐打破往常的地域限制,开始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同时得益于国人对于品质产品的需求增长,仅一年多时间以来,国内ASC水产品近两年的发展终于加速了一把。
ASC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中国获得ASC认证的水产养殖场现在已经快速增长到26家。从认证信息来看,国内水产养殖ASC认证在品类多元化方向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出现了国内首家通过ASC认证的鲍鱼养殖场中新永丰、乳山生蚝养殖场灯塔水母等,养殖品类逐渐丰富起来。
对于国内可持续水产市场和业内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需求,“上位”了
早年间,ASC认证的国内圈子,表现的就像是一座“围城”,困住了国内高品质的水产品。
作为世界水产的黄金标准,ASC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品质企业进军高级市场的敲门砖,与传统高密度、高产量、高收益的养殖方式不同,ASC养殖场要求企业养殖注重环境保护和水质安全等,本质上提高了企业的养殖成本,使得ASC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多出一层品质“溢价”。
中国是世界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国,更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耗量将达36公斤。
然而,丰富的国内市场却并未给与可持续水产品太多的生存空间。
毕竟,国内水产品大多数产自东部沿海地区,而消费者同样也集中在东部地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国人追求产品的极致“性价比”,稍贵一些的品质水产品,相继“失声”。
没需求,国内的ASC认证自然就少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早前国内的ASC认证养殖场,几乎都是做着出口的生意。因为外国的市场,太需要这些产品了。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多家外国连锁超市,这些年都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表示未来只售卖经ASC或MSC认证的水产品。
当需求增加的时候,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ASC在国内的活动频繁。
除了近两年养殖场认证增速之外,2019年,盒马生鲜发布海产命名标准,将联合ASC开发三文鱼溯源系统;沃尔玛的“中国可溯源生鲜”战略也引入ASC认证,计划到2020年底前,“Marketside沃集鲜”可溯源海鲜将占到整体包装海鲜商品数的20%。
一个生鲜巨头,一个零售巨头,会不会这么巧合都打起了ASC的主意。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源头”和“溯源”日益成为中国消费者最看重的生鲜产品指标。
今天的消费者想知道,你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经过了怎样的程序才到我的手里。
这样的认知结果,既是因为消费升级,也是因为很多传统模式养殖场弊端接连被披露,消费者不得不开始紧张在意自己购买的产品会不会出现品质问题。
尤其经历过疫情的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专家表示,疫情之后,健康、绿色、安全的水产品将更受消费者欢迎。
ASC,中国真的需要吗?
如果仅仅是需要品质好的产品,解决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实际上,行业内通用的无外乎就是利用各种“标准框架”规范企业的作为,同时教育消费者,认准相应的标准,就等于认准了品质的产品。
比如国内最基础的GB标准。别以为这好像很简单,事实上,国内部分水产品从生产到进入消费者餐桌,可能连基础的资质认证都没有。
而ASC认证体系其实也就是众多标准的一种,那为什么在国际上ASC能成为人人信赖的黄金标准,这一套标准又真的适用于国内吗?
水产食品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系统,人们所食用的半数水产品都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却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养殖环境被破坏后,养殖的产品也就失去了安全保障。
而ASC的目标,就是推动水产养殖向着一种对环境、对社会负责的食品来源转变。这个转变的基础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健康的、可信的、负责任的水产养殖标准。
同时,ASC还具有一定的产销监管链和可追溯性。一旦养殖场通过认证,则可以出售通过ASC认证的产品。为了ASC标准和ASC标签具有可靠性,相关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以确保产品可追溯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ASC标准能让他们相信他们购买的产品是安全品质的。对于更大的社会层面而言,ASC标准是想实现未来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而这两点对于中国而言,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核心点在于,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既要保障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品质产品的需要,又要实现整个养殖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015-2019年,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和淡水养殖产业总产值分别保持了5%和2%左右的年均增长率。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为9391.63亿元。
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三月,两会上也出现同样的声音,国家也将将根据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养殖模式等,全方位完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
ASC养殖场认证体系和要求,或许正是其中很关键的标准样本。
说不定,水产行业也能出“爆款”产品。
疫情之后的今天,就是ASC出圈的大好时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已成为了ASC认证产品的两大核心价值。
当这一认可普遍升温,ASC认证产品也就具备了充当业内“爆款”产品的潜力。
这一国内水产养殖企业进入欧美、日本市场的敲门砖,未来总归还是要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国人服务,成为进入国内中高端水产品市场的新的敲门砖,“负责任”消费,将会成为大势所趋。
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以及即将备展上海的FHC上海环球食品展,ASC认证企业都是海鲜品类关键的展出部分,也赢得了上万采购商及消费者的关注。
纵向对比发现,往年的国际性食品展,ASC认证企业还大多都是国外的企业或品牌,而今年,出展的ASC认证企业已经几乎都是国产企业,这也再一次表明ASC的“本土化”之路,已经走得越来越成熟及美好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中食展鲜生活的舞台上,还出现了国内首个参加国际食品展的牡蛎类ASC认证企业灯塔水母。一直以来,牡蛎在世界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的牡蛎产量是目前世界生产牡蛎的国家与地区中最大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牡蛎海水养殖面积达14.51公顷,养殖产量达到522.56万吨,占整个海水养殖产量的25%。
灯塔水母ASC认证牡蛎的展出,也是我国牡蛎养殖生态的一种缩影,我们能一探国内牡蛎养殖的现状。牡蛎具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对养殖海域的水质要求极高,
作为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关键养殖品种,牡蛎的养殖环境安全值得重视。灯塔水母如今才用的是行业内少有的建设牡蛎示范化海洋牧场管理方式,通过与中科院与广东海洋大学的合作,从种源引进到养殖管理、净化指标等各方面保障牡蛎养殖安全,在牡蛎养殖中算是位列前端的标杆性企业。
除此以外,同样十分看重养殖环境的贝类产品虾夷扇贝,其主要生产企业海洋岛集团早在2017年就获得了ASC负责任水产养殖认证,同样扛起了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大旗。
生产端口的不断进步,最终是会匹配到相应的需求端口的。
虽然,目前大多ASC产品仍集中在五星级酒店、大型连锁超市,一旦消费者愿意像接受“品牌溢价”那般去接受一个产品的“品质溢价”,那么对于ASC产品而言,就打开了那道阻挡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终极之门,ASC产品的爆款属性也就真的具备了。
这一天,应该不会等的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