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16:15
沿海渔民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打雷天气的牡蛎不好吃,是因为牡蛎受到了惊吓。
而往往雷雨天捕捞的牡蛎肉质常常呈现萎缩状,口感确实有所下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由于牡蛎的应激性而导致的结果。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
生物体内或体外物理或化学变化,如温度、压力的变化,光线的颜色和强度的变化,土壤、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可能对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体能感受这些变化(刺激)并做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
牡蛎的应激性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最简单的应激反应就是收到威胁后紧闭双壳,以阻挡来自外界的威胁。
牡蛎作为一种低等生物,是不具有对环境突变和刺激的辨别能力。但是牡蛎具有最基础的感知细胞从而感知外部信息和刺激。这就导致在牡蛎的感知中,当一些特定的环境刺激出现,就会做出对应的生理反应。
所以在打雷时,牡蛎受到了环境突变的影响,从而导致出现排卵或者爆浆的生理反应。另外,剧烈的碰撞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这一生理反应的出现。
影响牡蛎口感的因素很多,最直接的口感体现是由体内的氨基酸、糖原、脂肪等物质决定。
牡蛎的成长发育是营养风味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生长环境的水质、营养物质等因素最直接影响到牡蛎体内物质的产生与积累,随着牡蛎的成长发育,其风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环境突变会刺激其排卵或爆浆,就使得牡蛎体内积累的物质不断向外排泄,自然显得肉质萎缩并且口感下降。这也是为什么繁殖季节喷浆的生蚝变得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