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6:13
(一)育苗育种环节
牡蛎苗种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牡蛎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自育、自用的牡蛎苗种除外)。未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不得出售、转让自育牡蛎苗种。针对传统太平洋牡蛎春夏之交“喷浆”后口感差、夏季种苗成活率不高等问题,组织产学研合力攻关,加强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新型牡蛎良种。重点培育和引进5个牡蛎新品良种,打造牡蛎育苗育种基地,解决牡蛎种质老化的问题。
1. 引进牡蛎新品种。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引进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三倍体牡蛎等新品种。其中“海大1号”牡蛎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比原有牡蛎品种平均增产18%以上;“海大2号”牡蛎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39.7%、37.9%和25.0%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也称“金牡蛎”;“海大3号”牡蛎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32.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海蛎1号”长牡蛎具有高糖原的品质特征,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成贝糖原含量平均提高25.37%,且口感鲜甜适合高端生食市场;三倍体牡蛎具有个头大、品质高、逆季节上市等特点,适宜高端人群消费。
2. 打造牡蛎技术研发平台。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围绕牡蛎育种、养殖、新品研发、技术推广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牡蛎育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乳山牡蛎研究院,开展与牡蛎相关的公共性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乳山牡蛎海洋牧场实时在线监测与展示平台,监测牡蛎养殖关键环境及生物参数;依据牡蛎产业标准,定期检测,建立生食等安全指标检测技术;建设并维护乳山牡蛎官方网站;提交中国(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咨询报告,为乳山(及国内)牡蛎养殖产量、安全及效益提供预警预报。
3. 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以乳山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支撑,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育苗车间面积约6000平方米,配备专业实验室、监控室、展示厅等基础设施及先进的循环水系统、尾水处理、智能控制等先进设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和互联网设施,构建水产品质量追溯、渔业技术远程服务等信息平台。
(二)养殖环节
进行牡蛎养殖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须取得不动产权登记证或海域使用租赁协议,同时持有养殖证,养殖作业船只须办理养殖船证。以上三证或协议缺一的任何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牡蛎养殖生产(与我市政府部门签订法律认可的相关合同或协议的单位和个人除外)。制定牡蛎产业标准,推广生态疏养模式,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提高牡蛎养殖水平。
1.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一是大力推广牡蛎新品良种,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三倍体牡蛎等,对现有太平洋牡蛎品种更新换代。优化牡蛎筏式育肥技术,推广三倍体牡蛎全过程养殖新技术。二是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推广“生态疏养”模式,减量增收、提质增效。发挥华信食品、丰贝佳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牡蛎养殖户的专业培训。三是大力推广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乳山牡蛎》,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对养殖区实行“统一布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地理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同时制定《单体三倍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规范》,规范牡蛎养殖技术,打造牡蛎养殖全省新样板。
2. 打造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平台。与山东鲁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亚特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规划建设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平台。规划总投资1.5亿元,分二期实施。首期投资5000万,计划两年内完成,重点打造陆上牡蛎安置区和海上牡蛎养殖示范区,加大海工装备和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战略合作力度,启动净化中心和苗种繁育中心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和可追溯体系。二期投资1亿元,计划三年内完成,建设陆上生产、研发基地、海上牡蛎养殖示范区扩建工程,申请国家级海洋牧场和国家级贝类研发中心,启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 规划建设牡蛎安置区。根据牡蛎养殖分布情况,规划4处规模不一的牡蛎安置区,最大的位于滨海新区,占地面积14.5公顷,建成后可安置牡蛎养殖户62家,可进行牡蛎暂养、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极大地节约了土地成本,实现牡蛎产销一站式服务。第二处较大的安置区位于徐家南黄交界处,由龙汇海产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86亩,总投资2100万元,安置区内规划建设59个独立生产单元,每个独立生产单元可安置1户牡蛎养殖业主,安置区配套长120米的内湾码头和5000平方米的牡蛎清洗净化加工车间,可对牡蛎进行集中清洗净化加工处理。另外两处较小的安置区位于海阳所镇,主要集中安置海阳所沿岸养殖户。牡蛎安置区的建设能有效解决养殖户自行清洗牡蛎造成的环境脏乱、卫生和环保严重不达标的难题,提高牡蛎生产机械化操作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促进乳山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针对传统养殖模式布局零散、管理粗放的实际,启动海水养殖“深蓝行动”,利用5年时间,投资3.6亿元,在乳山汇岛海域建造80座牡蛎自升式多功能平台,进行牡蛎养殖和清洗加工。同时与强企合作,按照48万亩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遵循养殖有规划、生产有标准、质量有追溯的要求,选用新型养殖网笼、自动化玻璃钢养殖工船等先进养殖设施设备,开展以牡蛎为主导品种的现代化新型海洋牧场建设。2021—2022年,总投资3.3亿元,完成建设10万亩海洋牧场,其中贝类养殖区5.2万亩、底播增殖区1万亩、人工鱼礁区1万亩、网箱养鱼区1.3万亩、生态隔离区1万亩、养殖示范区5000亩,同时建设养殖基地、码头、陆地净化物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陆上配套设施和增设台筏、投放人工鱼礁、购置玻璃钢工船等海上配套设施建设。2023—2025年,建设二期15万亩海洋牧场,包括建设研发与良种扩繁中心、购置养殖设备及设施、开发旅游资源。在前期开展本底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细化海洋牧场招商方案和招商细则,明确招商对象权利和义务,将48万亩海洋牧场规划区分批分期对外招商。对接好当家、东方海洋等国内外知名水产企业,把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将48万亩规划区打造成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典型。
5. 打造牡蛎特色小镇。依托海阳所镇,与中金国泰控股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打造牡蛎特色小镇。小镇规划结构为“一核、三心、一轴、五区”,一核为牡蛎产业研发服务核,三心为牡蛎文化展示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和牡蛎康养休闲中心,一轴为牡蛎产业发展轴,五区为牡蛎文化展示区、生活服务配套区、牡蛎产业研发区、牡蛎康养体验区和明代屯田体验区。力争到2025年,牡蛎小镇主要功能区初具规模,打造集牡蛎养殖、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电子商务、美食旅游、现代服务、总部培训于一体,集一二三产联动、牡蛎全产业链完整的中国牡蛎第一镇。
6.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牡蛎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注重环境监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在牡蛎养殖海区设立监测点,定期对养殖海区进行致病菌、贝毒、浊度、氨氮、亚硝酸氮、磷等指标的测定。二是注重源头预防。坚持陆海兼顾、海陆统筹,加强整治牡蛎养殖区域陆源污染,重点监督企业排污治理、控制农业污染、防控河道污染,实施湾长制制度,实施好防治海洋垃圾等工程项目,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三是注重岸线整治。实施和尚洞至浪暖口岸段、海阳所镇南部岸线、白沙口至和尚洞段等岸线综合整治工程,恢复岸线生态景观,提高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工环节
进行牡蛎加工的单位和个人,若环保部门有要求,须取得环保部门出具的环评报告或证明,未取得环评报告或证明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牡蛎加工生产。
1. 牡蛎初加工。依托丰贝佳、丰泽源等企业或合作社,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标准,开展规模化牡蛎净化。将海上打捞的牡蛎经清洗、暂养、分级、臭氧杀菌、紫外线消毒等工艺流程,将其分为特级、1—6级等7个等级,分级后方可流向市场,保障牡蛎产品质量安全。
2. 牡蛎深加工。大力研发以牡蛎肉为重点的系列新产品,形成牡蛎从鲜品直销、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加工体系,实现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加工向多业融合转变。重点研制五种精深加工牡蛎产品:一是焙烤类、罐头类的小包装“海洋休闲食品”;二是高脱水率、高还原度的“冻干牡蛎产品”。三是牡蛎螺旋胶囊、健脑营养素牡蛎肽等以牡蛎肉为原料的保健品、药品;四是牡蛎美容、美肤、美发等化妆品;五是牡蛎提取物、萃取物等高端产品添加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各沿海镇)
(四)销售环节
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乳山牡蛎品牌,销售的牡蛎产品须取得专业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书,符合《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指标标准。配套建立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多媒体数码防伪查询技术,给每一件牡蛎产品设定唯一的防伪标签,消费者通过拨打防伪查询电话或发送手机短信、登陆互联网站,输入产品上的防伪数码鉴别真假,获取养殖企业名称、出货捕捞时间、规格等信息,确保乳山牡蛎标准一致、品质如一。
1. 发展冷链物流配送。配套建设冷链存储设施,探索应用海水流化冰等新技术,构建水产品冷链仓储体系,推进生鲜牡蛎产地直供。
2. 发展直销配送。重点瞄准北上广深等城市,主攻重点群体,其中鲜品生蚝重点瞄准都市白领等人群,牡蛎保健品主攻讲究生活品质的中老年群体,药品主攻各医疗机构和相关病症人群,使产品销售更具针对性
3. 发展电商销售。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消费新趋势,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体和网络相结合,重点打造金谷之园电商产业园、智创科技孵化产业园、德泰银海商贸城等电商平台,发挥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推进乳山牡蛎触网销售。同时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牡蛎生产企业将直播与牡蛎销售相结合,使销售市场拓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周边养殖户增收,实现牡蛎产业集聚发展。
(五)文化旅游环节
1. 开展牡蛎生产观光游。聘请专业机构对海上休闲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建设“海上田园”观光区,开展牡蛎生产观光旅游,组织指导相关企业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2. 打造乳山牡蛎文化馆。依托威海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园区打造乳山牡蛎文化馆,将中高端乳山牡蛎推向全国的高端市场,进一步扩大乳山牡蛎在全国的影响力。依托乳山市德泰银海商贸城有限公司,增设AI智能讲解系统、灯光、广播系统、牡蛎传说动态展示系统、牡蛎文化墙影像设备、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等设施设备,升级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同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乳山牡蛎的传说、轶闻、名人佚事等,挖掘牡蛎文化价值,提升牡蛎文化内涵。
3. 举办牡蛎系列推介活动。结合每年一届的乳山牡蛎文化节,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海洋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等参会,探讨国际牡蛎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牧场建设、牡蛎品牌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鼓励牡蛎生产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渔博会、展览会、展销会,推动我市牡蛎产业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
4. 建设牡蛎风情一条街。结合乳山牡蛎文化节,依托国际大酒店、华玺、海天集团下属饭店及周边饭店,推出“特色牡蛎宴”,文化节期间每家每天推出一道特色牡蛎菜品、牡蛎养生套餐,顾客在当天消费此菜品和套餐可享特惠价格,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同时推进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研发,提升旅游综合效益,逐步打造牡蛎风情一条街。
(六)废弃物再利用环节
充分利用牡蛎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链条“末端”产业。重点培育温喜生物等企业,以牡蛎壳为主要原料,生产牡蛎活性蛋白肽、牡蛎饲料添加剂、牡蛎壳粉生态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引进国内强企大企,研发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牡蛎壳填料、新型环保鱼礁等新材料产品。鼓励华信食品等深加工企业利用牡蛎壳粉生产牡蛎钙片、活性化钙粉、解酒保肝、补肾养元等医药保健产品。
文章来自:乳山市人民政府网站